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:政策与实践的探讨

2024-04-16 09:38


随着“老龄化和少子化”双重因素的加剧,以及医疗水平的进步,我国的社会结构正发生着巨大的变化,

迎接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已上升为国家战略。一方面,退休潮悄然而至,这就意味着政府需要支付更多的养老金来满足退休人员的生活需要。

另一方面,新生数量的下降将会造成劳动市场供求关系不平衡,未来难以填补人口老龄化的缺口。

这也意味着,社会保障体系正面临着空前的财政与人力困扰。

于是,“中老年再就业”这一观点逐渐被我国许多专家所提及。

他们认为,通过提高中老年社会参与率,不仅可以缓解社会和家庭压力,促进银发人群的身心健康,

同时也能实现促进老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。值得一提的是,“中老年人再就业”在一些国家早已成为共识,

日本在20世纪70年代就制定了“老年人稳定就业法”,该法规取消了退休年龄的规定,

并完善了对有继续就业意愿65岁以下员工的再雇佣制度;德国的法定退休年龄已从65岁调整到67岁,

社会各界也不断为老年人创造退休工作项目和迷你小时工;英国就业市场中三分之一的劳动力都超过了50岁,

银发劳动族打零工的现象较普遍;西班牙政府则通过减免税金的方式,鼓励银发族“微创业”以增加收入。

显然,欧洲国家较中国更早步入老龄化社会,并聚焦以就业和延长工作年限等方法应对老龄化。

然而,在我国,这一观点并未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。除了中国传统观念的束缚以外,一些批判者认为,这一观念并没有立足于我国国情。

相比欧洲,我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出未富先老的特点,过度强调银发族的劳动参与,会触及到他们本享有的权益,从而触发社会矛盾。

如何解决人口老龄化的问题,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的过程。作为以农耕经济为主的国家,过去人们的劳动强度较大,

生理年龄不可避免地成为预测老年人活动能力的重要指标,因此将老年人的活动能力与年轻人相媲美是不切实际的。

因此,了解影响老龄化过程的科学知识变得非常重要,这将有助于制定合理的应对策略。下一期,我们将会提到多种因素对老龄化的作用。








昵称:
内容:
验证码:
提交评论
评论一下